一、项目概况
工程名称:陕西某铅锌冶炼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
实施时间:[具体时间]
项目背景:
该铅锌冶炼厂历史堆存大量冶炼废渣,导致堆场及周边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。为满足土地再开发需求及环境保护要求,需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,确保修复后土壤满足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8978-1996)一类污染物排放限值。
二、污染特征分析
污染源:
长期堆存冶炼废渣(含铅、锌、镉、砷等重金属)导致渗滤液下渗污染土壤。
污染范围与深度:
污染区域:废渣堆场及周边扩散区,总面积约[具体面积]㎡;
污染深度:0-4m(分0-1m、1-3m、3-4m三层);
污染总量:修复土方量21,000m³。
主要污染物:
重金属:铅(Pb)、锌(Zn)、镉(Cd)、砷(As);
污染特性:以酸可溶性态为主,浸出毒性超标严重。
三、核心技术方案
技术路线:
采用异位固化/稳定化(S/S)修复技术,通过“精准开挖—药剂混合—养护检测”全流程管控,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。
工艺流程:
分层开挖:按污染深度(0-1m、1-3m、3-4m)分层作业,避免交叉污染;
破碎筛分:调整土壤粒径至<30mm,去除大块废渣;
药剂添加:按土方量1.5%比例投加SD—Ⅰ型重金属稳定化药剂,使用专用搅拌机均匀混合;
养护检测:养护7天后采样,通过水浸试验(GB 8978-1996)验证修复效果。
技术优势:
高效稳定:SD—Ⅰ药剂通过化学吸附与沉淀作用,固定重金属,浸出毒性降低90%以上;
成本可控:药剂用量低(1.5%),修复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50%;
环保适配:水浸检测法严格符合污水排放标准,避免二次污染。
四、实施效果
环境效益:
修复后土壤中铅、镉、砷等重金属浸出浓度均低于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一类限值;
污染范围有效控制,未发生渗滤液扩散。
工程效益:
修复周期[具体天数]天,比计划提前[具体天数]天完成;
土方处理效率达300m³/天,满足大规模修复需求。
社会效益:
消除场地污染风险,为后续生态修复或建设提供安全基础;
形成西北地区冶炼废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模板,支撑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