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400-139-4349
某开发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:多维度治理构建水系生命共同体
发布时间:2025-08-19

项目背景与需求

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,安徽某开发区内一条贯穿园区的核心河道遭遇严重生态退化。监测数据显示:河道底泥重金属(铅、镉)超标3-5倍,溶解氧浓度长期低于1mg/L,水生植物覆盖率不足10%,鱼类等生物几乎绝迹。项目以"水质达标+生态重构+景观提升"为目标,需在6个月内实现从黑臭水体到Ⅲ类水体的跨越式转变。



治理难点剖析

污染源复杂:工业偷排、生活污水直排与面源污染交织,底泥成为"二次污染源";

生态链断裂:本土物种消失导致自我净化能力丧失,外来物种入侵加剧生态失衡;

水动力不足:河道淤积导致流速缓慢,曝气复氧效果难以持久。

创新技术方案

工程采用"四位一体"生态修复模式,构建六大治理单元:

底泥清淤与资源化: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清除20万m³污染底泥,经固化处理后用于园区绿化用土;

河道换填与修复:铺设15cm厚生态砾石床+20cm厚改性陶粒层,构建微生物附着基质;

生态驳岸构建:采用蜂巢格室+本土草本植物(如菖蒲、芦苇)护坡,坡比1:3,防止水土流失;

智能曝气系统:部署太阳能驱动的纳米曝气机,溶解氧浓度稳定维持在4-6mg/L;

水生植物群落重建:分三季投放沉水植物(苦草、金鱼藻)与浮叶植物(睡莲),覆盖率达60%;

鱼类放流计划:引入鲢鱼、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及本地鲤鱼,构建"藻-鱼-微生物"共生系统。

方案优势与实施效果

水质显著提升:3个月后,CODcr从120mg/L降至25mg/L,氨氮从18mg/L降至1.2mg/L,透明度从0.3m提升至1.2m;

生物多样性恢复:监测到本土鱼类5种、底栖动物12种、水生植物8种,鸟类观测记录增加3倍;

景观价值提升:生态驳岸与植物群落形成自然景观带,成为园区"绿色会客厅",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;

长效运维机制:建立"政府监管+企业运维+公众参与"模式,水质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,维护成本降低40%。

行业示范价值

该工程验证了"底泥治理-生态重构-智能管控"三位一体修复技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可行性,其"资源化利用+本土物种保护"理念为类似项目提供了范本。项目获评安徽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,相关技术被纳入《长三角区域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》,彰显了生态工程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。通过此改造,河道自净能力恢复80%,年减少污水处理成本120万元,以实际行动践行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理念,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
安徽淳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
地址: 安徽省合肥市上海路188号中建智立方二期C座
服务热线: 400-139-4349
邮箱: Trafo_01@163.com
手机端